外语类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设计分享与研讨

发布者:叶绘发布时间:2021-12-01浏览次数:263

11月30日下午,人文社科系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博学楼112教室召开教研会。会议主题为“外语类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设计”,由冯素芹老师汇报分享,张兰玉老师主持,主要围绕如何用课程思政的视角,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。

会上教研室教师研习了“往届全国高等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”中以food为主题的的课堂教学设计思政案例。在学习经验的基础上,针对课程思政的切入点进行了探讨与分享。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,有的放矢,生动活动的教学设计,就像精心裁剪的漂亮衣服,会给学生呈现不同的视觉感。如果说设计之美,侧重于教学活动的呈现以及媒介的运用,那么教学设计的课程思政视角,则侧重于发挥教学教育这一活动助人成长的内在之美。两者,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人的成长。

课程思政视角下,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抓手的教学设计,应该要遵守哪些规律呢?教研室各位老师,经过学习,研讨与交流,一致认为合理有效的“课程思政”教学设计,应努力做到:1.灌输与渗透相结合。灌输应立足教材,灌是为了启。孔子曰,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悱即能动的认知、内化。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,贴近学生生活,注重向社会环境,心理环境等涉及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渗透。两者相结合,就是坚持春风华语的放矢,通过设计,从被动的学习转向主动、自觉学习。2.历史与现实相结合。“课程思政”的教学设计中,“思政元素”是课程思政的核心。思政元素哪里来?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考量思政元素,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,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、使思政元素既源于历史,又基于现实,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。3.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。“课程思政”教学设计,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。外语课程的显性主要体现,重视外语教师作为个人的言行,风采所承载的榜样力量,榜样是最好的导向。隐性教育主要体现在,在教材以及拓展资源,包括教材,习题的选择与设计上,都应紧扣思政主题。4.共性与个性相结合。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,须遵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,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,也应遵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。